小米,再次陷入了“大麻煩”中: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時16分左右,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仁壽視高段發(fā)生一起涉及小米SU7 Ultra的交通事故,駕駛員不幸遇難。
事故畫面太過慘烈不放原,只放一個今早網友拍攝的事故現場,粉碎的路牙子大概率就是導致起火自燃的原因。圖自網友
得益于現場的多位目擊者和成都公安今天下午公示的信息,事故的發(fā)生過程已經比較清晰:
當事小米SU7 Ultra在事故前的駕駛行為莽撞且不安全,包括十字路口左拐漂移,在最右側車道超速行駛;
車輛在超速狀態(tài)下先與另一輛轎車(疑似是出租車)發(fā)生碰撞,然后再次與綠化帶發(fā)生碰撞,隨后翻滾至對向車道并起火;
碰撞之后,路人發(fā)現有人員被困,多名路人主動參與救援,徒手或用工具嘗試拉開車門、撞擊車窗,也有車主嘗試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控制火勢,但最終火勢仍越來越大直至失控,路人被迫撤離。
值得重點注意的是,成都交警的通報中特別提到了“經檢測,SU7 Ultra的駕駛員涉嫌酒后駕駛機動車”,大概率是從遺體中的組織中檢測到了酒精的成分。
從交通法規(guī)的角度出發(fā),此次事故的歸責很明確,即便沒有酒駕也是駕駛員全責。
唯一剩下的疑問在于“車門為何沒能打開”。究竟車輛無法直接打開門是車輛碰撞之后電氣系統(tǒng)失能造成的,還是物理結構變形導致門卡?。m然有幾張消防隊破拆的現場照片,但無法說明具體情況),仍需要進一步的調查。
與今年早前發(fā)生的智能駕駛事故不同,小米在此次事故中的直接責任明顯要小上許多。然而,過去一段時間里,小米汽車用戶在現實道路上的事故持續(xù)頻發(fā),仍無情揭露了一個事實——小米汽車接下來的底層經營戰(zhàn)略,必須進行調整了。
逐級倒下的多米諾骨牌
回顧小米SU7和SU7 Ultra的整個上市歷程,“性能”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標簽。
中國新能源車能夠在歐美性能車的“大本營”戰(zhàn)勝燃油車,其價值絕對毫無疑問,圖自小米
就拿SU7 Ultra為例,小米先是在去年年底用原型車刷出了“6分46秒874”的紐北最速四門車記錄,今年6月小米又用SU7 Ultra量產版和原型車分別刷出了“7分04秒957”和“6分22秒091”的成績。就在國慶之前,小米汽車官方還在B站賬號上,發(fā)布了YU7挑戰(zhàn)浙江國際賽車場的視頻。
這種對性能的追求,與小米過去在消費電子領域的理念可謂一脈相承。真真實實跑出來的賽道成績無可指摘,的確能反映出中國新能源車對于傳統(tǒng)燃油體系的“超越”,問題在于之后的“多米諾骨牌”上。
小米除了“性能黨”的標簽之外,還有兩個突出的標簽:“平價”、“年輕化”。
“平價”很好理解,畢竟SU7和YU7能爆,“性價比很高”一直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(SU7 Ultra發(fā)布時每馬力只需342元,現在二手掉價嚴重就更便宜了)。又“性能”又“便宜”的直接結果,就是對于年輕用戶的“致命吸引”。
去年4月和今年8月,第三方咨詢機構“電動汽車用戶聯盟”,分別給出了SU7普通版鎖單用戶和SU7Ultra大定用戶的調研報告。雖然車型定位、配置細節(jié)完全不同,但消費群體的年輕化屬性相當一致:81%的SU7用戶為90后,平均年齡31歲,未婚者和已婚無孩者占比63%;85%的SU7Ultra用戶不到35歲(90后以及95后),未婚者和已婚無孩者同樣高達63%。
雖然不否認年輕用戶中同樣有駕駛水平較高的存在,但小米用戶的客觀年齡分布,仍遠低于中國整體汽車消費人群的平均年齡(根據汽車之家研究院今年年初公布的數字,30歲及以下的購車用戶占比在中國車市僅占20%)。
最終三者疊加成了一個高風險的組合:明顯更年輕、平均駕齡較短的消費者,可以通過30萬左右的價格,獲得過去幾百萬甚至還限售的跑車級別產品性能。其中的極少數用戶,到手之后還會利用小米的產品進行超速、斗氣等違反法規(guī)、影響公共安全的危險駕駛行為。
多位小米SU7(普通版為主)用戶私下向虎嗅汽車透露,即便馬力設置不高,在使用低滾阻輪胎的情況下,其在90度轉彎,速度較快的情況下也能輕松實現車尾漂移。這一行為,同樣出現在了前天的夜晚。
其中有一位30多歲的小米SU7 Max車主甚至向虎嗅汽車表示,其買回來之后一度嘗試了半個多月的運動模式,提速實在太快,需要頻繁剎車控制車距,自己開起來都沒那么舒服,還經常會嚇出一身冷汗。最后猶豫再三還是選擇把這個“比較危險”的模式關閉了。
事實上,小米也不是沒嘗試過限制用戶對于車輛高性能的不恰當使用。
圖自瀟湘晨報
今年5月1日,小米汽車曾試圖通過OTA,新增“排位模式”需車主在指定賽道達標后方可解鎖1548匹全馬力,旨在甄別駕駛能力、降低公共風險。這一在外界看來很合理的操作很快遭到了很多用戶的“抵制”。
有的用戶認為“這就像買了臺頂配電腦,結果顯卡性能要考試才能用” ,更重要的是,如果按照小米的這項新規(guī)定,車主即便積極配合規(guī)定,在往返專業(yè)場地、賽道日相關費用等項目上仍要花數千到上萬元不等。甚至在小米公布舉措的第二天,就已經有人開始想起了“解決方案”:要么找高手“代刷”賽道,要么直接強行把小米系統(tǒng)降級回低版本。
在眾多用戶的“聲討”之下,小米迫不得已在3天之后就撤回了這一次OTA。
代入到小米自身的視角,在其2021年正式起步之時,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成了紅海,自主車企的眾多新能源產品早已將基礎性的出行功能給滿足。再加上多年以來自身對于年輕化、性能黨的堅持,造出一款高性能的家用產品,并且將其推向市場其實是一件既符合小米自身直覺,也能夠在市場調研中“自洽”的選擇。
但很可惜的是,高性能的手機頂多是續(xù)航不夠長或發(fā)熱,但高性能的汽車帶來的“后果”,是真的能闖出大禍的。而且小米既無法與這樣的“禍事”切割,更沒有能力去限制已有用戶的行為。
出奇有余,守正不足
在去年跟李翔的一次采訪對談中,雷軍曾提到了小米的策略——“守正出奇,先上牌桌”。因為在汽車制造領域尚屬新手,因此需要先掌握汽車制造的基本功,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智能化創(chuàng)新。
如果說小米在汽車的制造上還算“守正”,那么其他的環(huán)節(jié)絕對算“出奇”,在后面這些環(huán)節(jié)中實際上也給自己的用戶造成了不少的困擾。
以今年YU7版本的交付亂象為例。在預訂和交付環(huán)節(jié),小米YU7產生了一輪又一輪的負面:一開始只提示“首批交車日期”,下定后才顯示交車實際日期;部分用戶在看到交付周期長達一年之后,想跟官方溝通退款,雖然沒有進入生產也無法協商;部分黃牛參與其中,導致小米向一部分用戶電話要求提前支付全部車款。
諷刺的是,在YU7的大定用戶調研中,還是這群客戶表現出了對于小米極為強烈的堅持(數據來自第三方咨詢機構“電動汽車用戶聯盟”):
因為品牌(50.9%)而選擇YU7的用戶占比僅次于外觀(58.9%);
其中近6成用戶明確表示自己為“雷軍粉”,米粉的占比更是過半;
25.2%的用戶在選擇YU7時甚至沒有對比其他品牌;
如果給一次重新購買的機會,44.9%的用戶仍會堅定選擇YU7(過半因為漫長的交付期選擇其他)。
傷害這群最支持的人,肯定不是小米的本意。但想要避免本次車禍和搶購這樣的亂象,小米真的需要從一開始就“謹慎保守”,無論是產品的打造思維還是營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。
而事實上,盡管有營銷的功勞,其實有相當多的用戶喜愛小米,也認可小米過往的產品和成就。但在YU7這件事上,直接影響了小米整體的口碑。想要解決這個難題,唯一的辦法就是小米一開始就“謹慎保守”一些,
畢竟汽車行業(yè)不同于電子消費品市場。在電子領域,“不留余力”的激進策略或許能帶來短期爆發(fā),但在汽車制造領域,這只會為企業(yè)留下長期風險。與其追求極速狂奔,不如穩(wěn)健前行,因為穩(wěn)健和安全才是汽車行業(yè)真正核心的“守正”。
下一篇:沒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