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5月8日,理想汽車L系列智能煥新版發(fā)布;9日,煥新版的全系車型就正式開啟了全國交付,實現了“發(fā)布即交付”的節(jié)奏。
發(fā)新車,就不免聯(lián)想到銷量。
理想今年的銷量目標是70萬輛,去年是50萬輛。有一種觀點是,理想今年要多賣20萬輛車,這個目標將異常艱難。原因在于,理想規(guī)劃的新車型僅有下半年才發(fā)布的i8和i6,其他均為改款煥新。沖量的主力,還是在L系列上。而L系列的競爭力正在逐漸被瓦解,經歷了不同程度的下滑。
短期視角或許沒錯。但今年能不能到70萬輛,從投資視角看,并不是關鍵問題。對理想的成長,可以按3年達成70萬輛銷量進行底線估值。
為什么2027年達成70萬銷量是一個底線估值?這里涉及由股價、預期PE、車輛銷售均價、凈利潤率等多個基本面指標搭建的評估模型,不在本篇文章展開。
簡單說我的結論:只要理想汽車能在2027年達成70萬輛的年銷量,仍是一家頗具成長性的公司。
為什么僅僅評估2025年的理想銷量是不夠的?因為忽略了新能源車替代燃油車的底層趨勢。
燃油車會嘗試跟上新能源車的進化,但可以預見的是,一個百歲老人,大概率很難和一個年輕小伙子比跑步速度。老人主觀上可以有這個意愿,客觀上也可以作出努力(堆配置等),但底層限制(動力的傳動形式、電子元氣件的分布架構等),決定了它會在這場比賽里被逐漸甩開。
據乘聯(lián)會數據,2025年4月新能源車滲透率是52.3%。這個趨勢,在以月為單位的短期內,會有所反復,燃油車的抵抗會極其激烈,畢竟是“百萬漕工衣食所系”,但在以年為單位的中長期,暫時看不到逆轉的可能性。
02
對理想銷量的評估周期,可以拉長到3年。從3年的視角看,理想的銷量估計會是多少呢?用一個比較保守的方法來估算,這個問題是比較簡單的。
2024年新能源車在乘用車銷量中的滲透率47.6%,過去3年年均提升約10pt。2025年及之后,預計燃油車的抵抗會相當激烈,替代進度會放緩,但不會停止。按年提升約5pt,2027年新能源車的新車滲透率來到60%+,看起來是較保守的估計。
根據乘聯(lián)會公布的歷史數據,新能源車中20萬以上價格的車型,銷量占比在35%至45%之間,估算時取低值35%,并假設價位區(qū)間的偏好在未來3年相對穩(wěn)定(不穩(wěn)定也沒事,因為我們是取低值估算的,預留了緩沖空間)。
在20萬以上的新能源車中,理想的2024年份額約13%,假設第一梯隊智駕加成及份額向Top 5聚集的效應影響下,2027年的份額提升到15%,增加2pt,似乎也是比較保守的。
去年第四季度的財報中,理想提到了2025年是公司的“海外元年”,這一點在我們的估算中沒有考慮。原因很簡單:沒有依據來評估海外在3年內會貢獻多少銷量,所以把它當成一個會有正貢獻、但力度未知的“X因素”就可以了,作為底線估算的又一個保底因素。即便現在的底線估算,仍然不夠“底”,也還有海外銷量補救一下。
結論就是:理想在智駕、新車型加持下,只需要保持競爭力不顯著下滑,就大概率能跟隨新能源滲透率提升的大趨勢,在3年內實現超過70萬輛的年銷量。
03
整體而言,理想處于一個既幸運又不幸的賽道。
幸運的是,理想處于一個蓬勃的行業(yè)。新能源車賽道正處于技術爆發(fā)初期,在逐步取代燃油車的軌道上邁進。理想身處其中,已經依靠“聚焦增程式家庭SUV”跑出預賽區(qū),拿到決賽資格,接下來只要跟上大勢,就能取得不錯的成績。
它的不幸之處也是明顯的:這個賽道太卷了。在中國這個龐大市場的篩選壓力下,大家擁有同樣強勁的上下游供應鏈,理想并沒有什么可以保證領先地位的強大壁壘。或者說,理想在努力挖深它的護城河,但目前為止,遠不夠深。
和產業(yè)鏈企業(yè)的協(xié)同研發(fā)是護城河嗎?肯定不是,同等體量的同行花個兩三年,大概率也可以做到(包括理想經常拿出來講的空氣懸架)。
智駕是護城河嗎?對于中小同行可能是(數據質量和數量的限制),對同等體量的同行,大概率不是。智駕會拉大它和中小車企的差距,會幫助它更好地擊敗燃油車,會給它帶來更高的毛利,但很難說,是其他車企(尤其是類似體量同行)難以復制的護城河。
套娃設計的規(guī)模效應帶來的高毛利,算護城河嗎?也不是。套娃策略的風險和收益一樣大,它意味著理想的新車型容錯率,比其他車企要小得多。
目前為止,理想并沒有足夠深的護城河。中國的新能源車賽道太卷了,形成了所謂的“紅皇后效應”:理想需要跑得足夠快,才能停留在原地。
英國作家劉易斯·卡羅爾在《愛麗絲鏡中奇遇記》中,講述過一個寓言故事:紅皇后告訴愛麗絲“必須全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”。1973年,生物學家范·瓦倫將這一隱喻引入進化論,提出物種必須持續(xù)進化以應對環(huán)境變化,否則將面臨滅絕風險。
這就是所謂的“紅皇后效應”。它揭示了競爭與進化的動態(tài)關系,核心思想可概括為“不進則退”的生存法則。
04
在這樣的一個環(huán)境里,能給外界一些信心的,是理想在產品端體現出來的持續(xù)的洞察力,以及創(chuàng)始人的焦點思維、糾錯能力。
理想有一位創(chuàng)業(yè)節(jié)奏感極好的創(chuàng)始人,他雖然也有不少缺點,但作為創(chuàng)始人,他有兩個遠超常人的優(yōu)點:
很清楚在什么階段,不要做什么。創(chuàng)業(yè)資源有限,不知道放棄的結果,只能是多線鋪開,多線平庸。從啟動階段在智駕上的謹慎投入、只聚焦國內市場,到貫徹始終的不做20萬以下車型、只做家庭SUV,李想對于階段重點的節(jié)奏把握和貫徹,是極為出色的。
務實的糾錯能力,從不為了證明自己,堅持錯誤結論。一位如此成功的創(chuàng)始人,能做到這一點極為難得。這從應對華為M系列對理想ONE的突襲和Mega失利后的快速調整,都能看出來,李想敢于承認自己錯了,并且真的會改。
新能源車的智能進化,尤其是基于大模型的L3級別智駕,是這一波AI革命的直接產物。經過百余年發(fā)展,燃油車在關鍵技術進化上已經在擠牙膏,新能源車卻正處在這一輪技術爆發(fā)的起點。還在起點,就已經把燃油車百年沉淀的技術門檻彎道超車了。
一家跨界進入汽車行業(yè)的手機公司(小米),僅用了兩三年的時間,就搞出了一輛性能追平頂級跑車的平替,從傳統(tǒng)燃油車陣營的視角來看簡直離譜,但現實就是這么發(fā)生了。
一家創(chuàng)業(yè)十來年的公司(理想),從0到1帶火了一項曾被認為是“脫褲子放屁”的增程技術,搞出了一個主打“移動的家”概念的豪華SUV平替車型,每年有50萬輛銷量,這同樣不可思議,但也發(fā)生了。
能預見到的,大概率會發(fā)生的情況是,新能源汽車公司還會在中國這個龐大市場的篩選和獎勵機制下,繼續(xù)快速進化。
樂見其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