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自然》發(fā)現(xiàn),美國是2000年后諾貝爾物理學、化學和醫(yī)學獎得主的最常見定居地。
上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Omar Yaghi出生于約旦,青少年時期移居美國。來源:Brittany Hosea-Small/UC Berkeley
在本世紀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、化學獎和醫(yī)學獎的202人中,只有不到70%的人得獎時住在他們出生的國家。剩下的63人在獲獎時已離開祖國,有些人不止一次跨越國際邊境,《自然》的一項分析顯示(見“諾獎流動”)。
上周化學獎三位得主中的兩位,便是這類有移民背景的諾獎得主。Richard Robson出生于英國,現(xiàn)居澳大利亞。Omar Yaghi現(xiàn)居美國,他是科學界首位出生于約旦的諾獎得主。在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得主中,也有兩位移民:Michel Devoret出生于法國,John Clarke出生于英國,兩人現(xiàn)在都為美國公民。
來源:nobelprize.org
移民在諾獎舞臺上一直是重要力量,這些杰出科學家的代表包括從出生地德國前往瑞士(后前往美國)的愛因斯坦,以及從祖國波蘭前往法國工作的瑪麗·居里。這是因為最能出成果的科研機遇——最好的訓練、設備和科研社區(qū)——都分散在世界各地。“英雄不問出處,但機遇不是,”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經(jīng)濟學家Ina Ganguli說,“我認為這是我們?yōu)楹文芸吹竭@么多外國諾獎得主的原因?!?/p>
這項新分析誕生于科學家和學生國際流動遇阻的當下。在美國,特朗普總統(tǒng)政府今年肆意削減經(jīng)費以及更嚴格的移民政策讓“人才流失”迫在眉睫。這類政策收緊“會減慢高創(chuàng)新性的研究,毫無疑問”,俄亥俄州立大學科技政策專家Caroline Wagner說道。與此同時,澳大利亞對大學每年接收的國際學生數(shù)量設定了上限,日本也提議減少對來自其他國家研究生的經(jīng)濟資助。
常見目的地
出國的人中包括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、2010年物理學獎得主Andre Geim。Geim生于俄羅斯,父母為德國人,他說他的科研生涯“就像個彈球一樣彈到東彈到西”,工作地輾轉(zhuǎn)于俄羅斯、丹麥、英國和荷蘭。他說:“如果你整個一生都原地不動,你就錯過了一半的比賽。”
在離開出生國后獲諾獎的63人中,41人得獎時住在美國。二戰(zhàn)后,美國成了國際科學中心,Ganguli說。國際科學工作者因為經(jīng)費充裕、大學拔尖而涌向美國(見“諾獎得主接踵而來”)。“美國提供的資源是獨一無二的。這里是尖子生和科學家的目的地,”Ganguli說。第二個最受歡迎的地點是英國,7名接到斯德哥爾摩來電時已經(jīng)移民的諾獎得主都住在英國。
來源:nobelprize.org
不過,也有未來諾獎得主選擇離開英國。13名英國出生的諾獎得主在獲獎時已移居他國(見“出發(fā)點”),離開或許是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職位,Wagner說。有6名未來得主離開了德國,日本、法國和俄羅斯各有4名諾獎得主獲獎時已移居他國。
來源:nobelprize.org
在諾獎的三個科學類別中,物理學是本世紀迄今外國出生得主占比最大的類別:37%(見“學科差異”)。緊隨其后的是化學33%、醫(yī)學23%。Wagner說,物理學排第一可能是因為它要用到大量設備。一流物理學研究需要的造價高昂的對撞機、反應器、激光、探測器和望遠鏡主要位于幾個領先國家?!耙虼耍叨丝蒲腥瞬趴赡軙ネ许敿庠O備的地方。醫(yī)學反過來并不需要很多設備,所以科學家更容易留在家鄉(xiāng)?!?/span>Wagner說。
來源:nobelprize.org
未來的路
移民與諾獎的相互影響將如何演變,目前仍是未知數(shù)。澳大利亞、加拿大、英國都已開始限制大學的外國留學生數(shù)量。特朗普政府今年已經(jīng)砍掉了數(shù)十億美元的科研經(jīng)費。一項新的美國政策要求對每個H-1B簽證申請收取10萬美元的費用。
國際科研人員正在計劃“逃離”美國,其他國家則紛紛伸出橄欖枝。法國、韓國和加拿大都推出了通過獎項和獎學金吸引美國研究人員的項目。歐盟負責研究資助的歐洲研究委員會,對將實驗室搬至歐盟的科學家提供最多200萬歐元(約合230萬美元),目的是幫助那些離開美國的科研人員。
Ganguli說,最終結果可能是一場大規(guī)模外流,就像大批科學家在二戰(zhàn)后逃離德國,在1991年蘇聯(lián)正式解體后離開俄羅斯?!澳闶チ藘?yōu)沃的人力資源,人們將前往別的國家,”Ganguli說,不過她還不確定別的國家是哪個國家。雖然比利時和法國等國在努力“虹吸”美國科學家,但它們的工資可能不足以讓任何科學家說走就走,她說。
Wagner也認為現(xiàn)在還無法判斷下一個諾獎中心會在那里,很大程度是因為建立一個恰到好處的科研環(huán)境,需要各種政治、經(jīng)濟和社會因素的交織?!?span style="font-weight: 700;">聰明人會四散各地。但他們能重現(xiàn)這種魔力嗎?我們拭目以待?!盬agner說。
同樣難以預測的,是現(xiàn)在的政策變化何時會使諾獎得主名單發(fā)生明顯變化。科學家得獎時往往處在不同的職業(yè)階段,研究人員可能已經(jīng)在攻關下一批諾獎級發(fā)現(xiàn)了。“科學大翻轉(zhuǎn)”的全面影響可能只會在很久以后才顯現(xiàn)出來。
目前來說,Geim呼吁各個國家不要對新的人才關上國門?!傲鲃有杂幸嬗谒腥?。每個新人都能帶來新的想法、新的技術,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老問題,”他說,“擁抱這種交叉的國家才能與時俱進?!?/p>
原文以More than 30% of this century’s science Nobel prizewinners immigrated: see their journeys標題發(fā)表在2025年10月9日《自然》的新聞版塊上
下一篇:沒有了